限分錄取、面試錄取、承諾錄取……你能聯想到什么?公務員還是研究生考試?都不是!這只是一所中職學校——煙臺信息工程學校的招生場面。是什么給了這所學校這份“底氣”,讓許多中職學校頭疼的招生問題迎刃而解?
“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山東省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這三塊招牌或許能透露出一些這份底氣的來源。深入了解后,又能發現學校在傳承創新、特色發展中找到的破解招生難題和促進內涵發展的新“密碼”。
學校在實踐中摸索出了解決黨建和業務“兩張皮”的門道,使得黨建和業務就像鳥之兩翼,分工不分家。
支部建在專業部。支部是堡壘,設置位置很重要。學校抓住這個關鍵,依托各專業教學部,將教師、行政黨支部重新調整為4個專業部黨支部,部主任同時也是支部書記,這樣便很好地實現了黨建與專業發展、與隊伍建設、與日常教育教學相融合。在“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活動中,信息財經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陸續走訪了百卡通數據、時光坐標等企業。走訪結束后,每名黨員談收獲、談感想,各自形成總結報告,報告中詳細記錄了他們對專業發展和學生培養的意見建議。
干部隊伍建設抓機制。干部是治黨的關鍵,也是學校發展的中堅。學校通過倡導“強化六種意識、做好六個表率”的工作理念,探索形成了“一學三抓三深入”的工作機制。“一學”即學理論、政策、經驗,“三抓”即抓常規工作、抓創新工作、抓隊伍建設,“三深入”即深入課堂、深入班級、深入社會。領導干部每兩周總結一次“一學三抓三深入”工作情況,提交存檔,并隨機抽選兩名干部在校務會議上交流。如今,學校領導干部已將這種機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化于果,干部隊伍風正、氣順、勁足。
教職員工思想常“補鈣”。黨建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人的工作。人的思想統一了,作風改善了,能力也就提升了。學校把教職員工的思想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圍繞黨的十九大精神、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國家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編寫了有目標、有內容、有要求的學習材料。每次教職工例會,通過領導領學、專家教學、典型引學,給教職員工思想“補鈣”、精神“加油”。
德育內容有“章”可依。德育是齊抓共管的事情,但卻不能“百花齊放”,更不能成為“運動式”德育。學校深諳這一點,很早便把德育內容課程化、規范化提上了檔期。到目前為止,學校共計自主編寫印刷了9本德育校本教材,分別是《德育活動設計》《傳統文化讀本》和7個專業的職業素養。這樣,無論是德育活動課還是學科間的滲透,無論是社會實踐還是自主學習,德育人人有章可依。
學校不斷完善日常教學保障系統,深化教學改革,全方位確保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連續7年獲煙臺市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
教學工作是永遠的中心。在這里,教學工作享有北斗之尊,所有工作都圍繞于教學,服務于教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每次黨委會議,首先集體聽取一節觀摩課;每次校務會議,安排兩名中層干部說課,教學工作永遠是學校黨政會議研究更多的議題。黨委成員經常深入教學一線,每周至少聽評課4節,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在黨政班子的帶領下,全校自上而下達成了教學中心的共識,增強了教學中心的意識。
樂學學會是不變的主題。對學習沒興趣,不愿學也學不會,是當前中職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經過多年的調研、論證與實踐,行動感悟教學理念在學校孕育而生。理念以樂學、會學、學會為目標,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德為主線、會為核心為原則,把任務引領、自我探究、合作學習、成果檢測、反思感悟作為5個基本環節,讓學生腦、耳、眼、口、手、腳等全部投入學習中。學生宋佳澤說:“我們的課堂上,老師從不會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是像導演一樣指導、引導我們完成一個個學習任務。我喜歡和小組成員討論,雖然有時會爭論得面紅耳赤,但學到的東西卻印象深刻。”
教師素養提升是保障。學校用“三個激發”不斷提升教師素質。一是教學常規激發“好習慣”:抓好教學常規不放松,每年開展的教學五項基本功競賽,不間斷優化教師整體素質,教學活動負面清單和候課制度,時時規范教師教學行為。二是教學研究激發“內驅力”:完善教研組織、規范教研內容、健全教研制度,真正把教研活動打造成了研究理論、解決問題、展示能力的平臺。三是信息化教學激發“創造力”:高標準的錄播直播教室、微課錄制室、安裝在每個教室和實訓室的交互智能平板,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護航。
來源:中國教育報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