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臥談”到“網聊”
“明天誰去上第一節課?”
“我不去,要睡覺,幾天沒睡個好覺了。”
“我也不去,我要去校報值班。”
“都不去,我也不去了。”
……
這是小李和室友的網上聊天,晚上11點半了,室友們都回來了。這個寢室一共住了4個人,每人一臺電腦。他們常常要等到晚上宿舍樓的管理員快要鎖門的時候才能湊齊,大家回來了就會玩兒電腦:上網聊天、看電影、打游戲……有時寢室成員之間交流都不說話了,有什么事直接敲敲鍵盤,在QQ群里發幾行字,就像剛才的對話一樣。等到凌晨1點左右,噼里啪啦敲打鍵盤的聲音才停止——大家都玩累了,該睡覺了。
和小李他們一樣,如今很多同學過著上網、上課加睡覺的生活。互聯網制造了一個系統而逼真的“虛擬世界”,它在悄悄地改變著年輕人的交流方式。“80后”們泡在網上的時間越來越多,大家在虛擬的空間里聊天,匿名地發泄情緒、交流想法,甚至交友、戀愛,把網絡變成了自我的延伸。同時由于功課的繁重、就業的潛在壓力,一些人不斷地忙碌,校園里匆匆的腳步像情侶的身影一樣隨處可見。于是,一堆人湊在一起談天說地的場景漸漸少了,睡覺前的“臥談會”在很多宿舍里也已不再是習慣……
小聶現在是北京大學的研究生,提到“臥談”,他微微一笑:“那是讀本科時大家基本上都沒有電腦的情況下干的事情,比較傳統了。那時候,晚上睡覺前室友們習慣性地躺在床上一起閑聊,幾乎無所不談。他回憶起當年“臥談”的情景來還有些留戀。
在互聯網還不發達、個人電腦還不普及的時候,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相對單一,興趣點也比較集中,聊起政治、文學、藝術、兩性等話題來,常常樂而不疲,“臥談會”也成了一種宿舍文化。
隨著新型媒介的興起,傳統的面對面“臥談”正轉變為多種形式的聊天。網上QQ聊、論壇發帖子討論、博客互動、手機短信聊等都已成為常態,聊天的私密性、匿名性和自由組合的特點也明顯增強。
就業、情感是永恒的話題
近年來,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大,找工作成為高年級學生“聊天”的焦點之一。
進入大四的小趙說:“快畢業了,聊天都圍繞著實習啊,工作啊,考研啊這些問題。”他是學新聞專業的,已經利用寒暑假在幾個單位實習過了,正在考慮找工作。“大一大二的時候沒什么壓力,現在不一樣了,說得多的就是找工作的經歷,彼此也交流經驗,談談薪水和發展前景。”
周彤住在一個關系比較融洽的宿舍里。她說:“我們聊的內容,什么都有,一個人有什么事其他人都知道,比如誰的感情出問題了。”
對于很多女生來說,感情、婚姻之類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話題。法律專業的高飛說:“總體而言,情感是永恒的話題,是可以讓全寢室都參加的。”她們寢室的四個人中有三人已經找了男朋友,大家聊得多的是感情、婚姻和以后的婆媳關系等等。
有些人對這種話題過于單一和膚淺的聊天打不起精神。工商管理專業的陳果同學說:“談啥呢,無非就是談談情感,說說怎么賺錢,有啥意思呢?”
聊天少了,感情也淡了
隨著交流方式、個人興趣和價值觀的日趨多元,同學間的生活節奏和內容也很難統一了。有人說,高中的生活就像一個方陣在齊步走,大家步調差不多,而上大學了基本上是自己走自己的,即使是同寢室的人,也很少聚在一起。“大家都很忙,出去的時候忙上課,忙談戀愛,回到寢室忙電腦,彼此很少交流。”會計系的小劉這樣描述他身邊的生活。
這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同學之間的交往和感情。讀大三的吳瑜坦言,由于寢室成員間缺少深入坦誠的交流,“大家的關系很一般”。學經濟的嚴勝也說:“大家習慣于上網以后,面對面的聊天少了,感情也就不是那么深了。”
在采訪過程中,有不少人明確地提到“臥談”很重要。中國政法大學的小郭說:“這是寢室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一種宿舍文化,能增進寢室成員之間的相互了解,加深感情。”河北大學的小李說:“雖然平時大家表面上都比較熟,但是有時通過‘臥談’,往往可以發現一個人還有另一面。”
或許正因為此,雖然習慣于互聯網的交流和匆忙的生活,有些人還是會有意識地保持“臥談”的習慣,中央財經大學的小谷同學頗有感觸地說:“我們寢室大一時幾乎每晚都聊,后來大家買電腦了就聊得少了。到大四了,快畢業了,我們意識到了感情的重要,所以即使上網也會‘臥談’。”
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