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海濱旅游區位于樂亭縣境內,在秦、唐、滄環渤海開發區中部,東與昌黎黃金海岸、南戴河景區為鄰,距天津220公里,北京280公里。景區總面積88平方公里,包括石臼坨、腰坨、打網崗等島嶼和碧海嶼場、金銀灘浴場、姜各莊森林公園及唐港、李大釗故居等景點。景區內島幽海清,樹茂草豐,花香鳥語,是集生態旅游、自然野趣和海水浴、日光浴、沙浴、海邊垂釣等多種娛樂內容為一體的正在建設的休閑度假旅游區。

金銀灘浴場
位于京唐港東側。這里浪小潮平,水清沙白,總長約5公里,水深1.5米的平緩地帶寬100米,水深2米的平緩地帶寬300米,屬天然浴場。金銀灘浴場北距環渤海公路2公里,交通便利,是夏季消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碧海浴場
位于樂亭濱海旅游區東部,距縣城25公里,在老米溝河口與灤河入?谥g,海岸帶長5公里,寬1公里,總面積5平方公里。該浴場原為海洋和風力作用形成的沖積島嶼,后因北部開墾蝦池與陸岸連成一體。沙灘寬50-100米,主要由中細沙組成,東北部沙丘多,高海拔7-8米。這里沙灘平坦寬闊,水清浪小,沙軟潮平,水質清潔,景觀原始,氣候宜人,屬天然大型海濱浴場。
青山關
位于遷西縣北部,距縣城40公里,坐落在燕山支脈,大青山腹地,萬里長城從此蜿蜒而過,加之古城堡建在山腳平臺
上,故名青山關。
遷西境內長城明代屬薊鎮管轄,因地近京師,處長城的戰略中心位置,是萬里長城建筑堅固、雄偉的一鎮,是薊鎮總兵府所在地,乾慶二年(公元1568年)經過薊鎮總兵戚繼光重修后的青山關,更顯雄偉壯觀。
八面峰是唐山境內高峰,海拔842米,此峰山勢險峻陡峭,主峰突出,還有建筑獨特的監獄樓、造型獨特的七十二券樓。
山海關為天下第一關,而青山關水門則是萬里長城第一門,是至今長城沿線保存完好的一座提拉式水門。以山崖為基,基座上砌條石五層,條石上壘方磚五十五行成拱形,雖經四百年戰火洗滌,地震搖撼以及山洪奔瀉沖刷,它仍巍然屹立。
青山關古城堡保存較為完整,南門額上刻有“青山關”三個大字并題有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74年)十月,吉旦創建立”幾個字。
青山關由關口兩側的大青山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把守的道路外達塞北草原,內地直抵薊州鎮府三屯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軍事重地。關城兩側高山對拱,峰巒疊障,萬里長城從南騰空而來,由此蜿蜒西去,更顯得青山關地形險要,氣勢雄偉,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據史料記載,青山關建關后又多次重修,尤其是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部與蒙古朵顏部在此發生兩次戰役后,戚繼光在原有基礎上親自督修了青山關長城,形成了現有格局。
在溝通關內外的要道上,先映入眼簾的是青山關關口遺址,由三道關墻組成,關口處建有關門和水門,以便通行和通水,關門上長城南北相連,重兵駐守。水門用青磚砌成拱型,雖經數百年霜侵風剝,山洪奔瀉,但依然不能改變它的完美造型,是萬里長城保存下來的水門。從水門淌出的清流直抵林中尚存的一座古廟,此景如畫,憚意幽然。
由關口順長城南上,沿途城墻至今保存完好,長城垛口隨山勢高低起伏,呈鋸齒狀,形勢別致而壯觀。沿線有兩座建筑獨特的敵樓,一是監獄樓,此樓無門,只在正上方有一眼通氣孔,為古代戰時囚禁戰俘之用。通氣孔距地面1丈8尺,四壁光滑,難以攀附,戰時擒獲的敵人,由孔投入,絕難逃脫;二是七十二券樓,建筑造型在長城上特別,此樓由大小七十二拱券結構而成,造型美觀堅固,組合巧妙,實屬長城建筑的一大奇觀。
由關口沿長城北行,在逶迤相望的數座敵樓間,也有奇樓兩座。一座是狐仙樓,此樓雖處于山脊之上,狐貍等小動物常在附近出現,樓側有一泉,泉水清涼甘甜,據說能治百;另一城樓為月亮城,不但有關它的動人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而且以其孤高的地勢,挺拔的造型,看似登樓即可抬手攬月。由此樓向下鳥瞰,古色古香的青山關古城堡似一塊古樸的玉石雕刻,玲瓏剔透。
青山關古城堡建成于明萬歷二年十月(1574年),城墻高一丈四尺,長一百六十六丈九尺。遠望青山關古城堡,南北略扁,東西突起,呈橢圓狀,宛若元寶,故又稱元寶城。關城設南北二門,南為正門,門上方陰刻“青山關”。
青山關古城堡北面有冀北第一高峰——八面峰。峰高842米,因其八角八面稱八面峰。
古城堡
青山關古城堡是遷西縣15個關口內保存完整的有代建筑,除自然坍塌外,少有人為破壞。
青山關城高1.8尺,關門1.4尺,周長166.9尺。始建于明洪武年間。
關城雄偉壯觀,古香古色,戍邊文化和民谷風情濃郁。堡內現居住部分古代駐扎于此的將士后裔,數百年來他們在生產、生活等活動中無不體現著先祖的遺風。
古城堡內明代建筑有明代千總官衙、兵營、戚軍校軍場、關帝廟、客棧、茶樓、酒肆等。這些歷史古跡內涵豐富,加之城堡內外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形成多方位的資源組合。
青山關長城
青山關長城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曾歷經風侵雨蝕,兵火戰亂,但保存較為完整。青山關長城有兩座建筑獨特的敵樓,一是監獄樓,為古代囚禁戰俘之用,此樓無門,只有四眼通氣孔,是我國長城奇特建筑之一。二是72券樓,此樓有大小72拱砌成,造型獨特美觀;在數座敵樓中有奇樓兩座,即狐仙樓及明月樓,明月樓筑于山之絕頂。與八面峰遙相呼應。此外,此處還保存著一處水門。
監獄樓
從青山關關城向東南望去,在東南山半腰之處有一座特殊的敵樓,叫監獄樓。
顧名思義,監獄樓是古代囚禁戰俘的堡壘。此樓僅有一石門,在樓上方留有幾眼通氣孔。樓內約30平方米,可以并排站立40人。故時,若在戰斗中將敵人拿獲,就順石門推入,然后用重石堵嚴。因通氣孔距地面1丈八尺,四壁光滑,無法攀附,敵人一旦被俘,投入此中,斷絕難逃。據傳戰俘被擒之后,推入此樓中,不供水米,幾日之后便饑渴而死,故凡囚于此中戰俘都絕望至極,號哭不止,其悲慘之景,可想而知。據當地百姓傳言,月黑風高之夜,音樂可聞監獄樓中有鬼哭狼嚎之音,甚是嚇人。
監獄樓已不再囚禁戰俘,只留做游人憑吊觀賞。這里載下了連年不斷的戰火,有險隘奇關破敵的壯舉,也有棄城賣城的恥辱。北國的風雪冰霜,刀光劍影,造就了雄樓壯姿。而今山花古樹掩映之中,監獄樓似沉睡的壯漢,默默的思索歷史的尾音。
七十二券樓
在青山關南側山頂的長城上,筑有一座奇特的敵樓--七十二券樓。次樓跨城墻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下部為基座,用大條石砌成,高與城墻相同。中層是空心部分,為小回廊結構,南墻和北墻各有一個石券門,位于兩個箭窗西側。東墻有四個箭窗,西槍有兩個箭窗,每個箭下面有一個了望孔。樓內比較寬敞,用以供士兵居住、儲存糧食和大炮、彈藥、弓矢之類武器。在內部結構墻上,有很多拱式“壁櫥”,以供戍守士兵放置物品之用。中層也是士兵用來作戰之所。
沿樓內西側僅供一人通行的磚砌樓梯可到上曾樓頂。樓頂中央建有樓櫓,樓櫓上面建有房頂建筑,四周環以垛口,供士兵放哨、嘹望敵情、遮風避雨之用。樓櫓現已毀壞。
此樓的窗、門、梯、嘹望孔、樓內結構墻及“壁櫥”、樓頂上哨房等券,總共為72個券拱,故此得名。此樓有磚券和石券,巧妙結合,造型美觀,渾然一體,別具一格。目前,在長城沿線上還沒有發現和此樓造型相同的敵樓,堪稱特別。此樓為明代薊鎮總兵官戚繼光創建。
七十二券樓除了奇特的造型外,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傳言如果在驚蟄這天起早趕到樓內,當第一縷陽光從箭窗射進來時,在樓內頂上會音樂出現字符,據說這些字符能夠預示出當年的雨水走勢,因此當地人又稱之為“水神樓”。
站在七十二券樓面前,你會感到長城的偉大,此樓的神奇,古人的智慧,歷史的滄桑!
月亮樓
在月郎星稀的夜晚,站在大青山腳下的青山關城堡仰首北眺,你會在聳入夜空的黝黑的夜影中依稀看到一座敵樓的淡影,她安靜的在峰頂上站立著,皎潔的月光給她披上一層飄渺的清輝。此時也許有一縷微風自樓的方向魚似地游過來,在這微微的游動里,眺望者似乎聽到一樓渺茫的歌聲似的,一種異樣的舒緩和恬適剎那間游遍全身……
那座樓便是月亮樓。
月亮樓是萬里長城至今猶存的比較完整的敵樓之一。它位于海拔800多米的峰頂,北臨萬丈深淵,威巖絕峭,直上如削;南面草木蔥茂,荊棘叢生。西50米處有一峰突兀而立,瘦骨嶙峋,危不可攀。整座樓呈方形,高15米,東西長10米,南北寬10米。全部為青磚白石結構。用方形條石砌而成基,基石大的有3尺長,1尺寬,2尺厚,重約0.8噸,小的也有0.5噸左右。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基石均右人工雕刻而成,鑿痕滑淺,棱角分明。面對這些厚重的基石,仿佛能看見一陣陣錯錯落落的“叮當”聲穿越歷史的失控向我們響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