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推出承載首都高校疏解“大禮包” 向北京高校無償提供土地
無償提供土地、給予資金支持、職工配套住宅……這么個“大禮包”,說的到底是什么好事?
記者近日了解到,唐山市曹妃甸區出臺了一套《打造首都高校疏解集中承載區工作方案》,爭取到2020年引進2至3所北京本科院校到曹妃甸建設分校或學院,而上述“福利”全部是為其專項提供的政策支持。
“小確幸”
2020年引進3所北京高校
“爭取到2018年,與中關村合作在曹妃甸創辦雙創基地和曹妃甸創客新城,引進涉及汽車、化工、新型材料等優勢專業的高職2所、高校1所……”
“到2020年,引進2至3所本科院校到曹妃甸溯河教育園區,建設適應曹妃甸產業發展的大學,或設立分校和獨立舉辦學院,把學科優勢輸送到曹妃甸……”
比起宏大的發展愿景,近日出臺的《打造首都高校疏解集中承載區工作方案》,給出了“小確幸”的目標。
遠離喧囂,靠海臨河。記者了解到,方案中提到的首都高校疏解集中承載區,即規劃中的溯河教育園區,位于溯河兩岸,比鄰華北理工大學和職教城,屬于濱海灘涂或填海造地形成的陸地。總面積約為16.48平方公里。
根據規劃,溯河教育園區總體布局按照“一心兩軸四組團”設計。“一心”指的是共享服務中心,位于園區核心區域,是園區的公共服務中心、科技研發基地及信息共享中心。“兩軸”即為南北向溯河配套服務軸及東西向產業研發拓展軸。“四組團”則指的是四個校區組團。據悉,組團的面積為4000畝至5000畝不等。總體上看,規劃園區可以容納8至12所高校進駐。
“大禮包”
每所院校可獲3000畝地
在學齡人口逐漸減少的今天,如何吸引首都高校疏解轉移,如何招生,是擺在曹妃甸教育承載戰略面前的一道難題。《方案》給出的答案是多措并舉,提供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在土地資源飽和的當下,若想拿出數百萬平方米的土地在北京新建高校分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方案》帶來的第一項“福利”就是對北京集中轉移的高校無償提供土地:每所學校可獲得2000畝至3000畝的區域興建校園,使溯河教育園區一期可以承接的高校達到8至10所。此外,溯河以東還預留了30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以備來日之需。校園建設過程中,疏解到承載區內的學校建設用地,還可享受到“九通一平”的基礎設施服務。
與此同時,唐山市和曹妃甸區還承諾,為教育部直屬高校給予適量資金支持;唐山灣生態城也為進駐溯河教育園區的教職員工按成本價提供住宅。
為解決高校承載區在校教職工的通勤問題,曹妃甸“備好”了連接北京的便捷交通服務:2017年底,隨著唐曹鐵路通車,曹妃甸到北京只需90分鐘。
“國字頭”
打造中國第一海港職教城
“本著‘以教帶產,筑產興城’的理念,我們已經聚集了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華北理工大學、北京曹妃甸國際職教城和北京景山學校曹妃甸分校等優質教育資源。”唐山灣生態城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東北亞區域合作的窗口,曹妃甸在近年來的發展速度與成就舉世矚目,與此同時,曹妃甸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渴求愈加強烈。
除了抓好高校引進工作,《方案》還提出打造渤海應用技術大學校際合作平臺的愿景。該大學是北京曹妃甸國際職教城投資公司重點打造的“立足曹妃甸、服務新唐山、融入京津冀、面向東北亞”的創新型應用技術大學。對有意疏解到此的在京高校,當地政府還承諾主動服務,搭建首都高校疏解集中承載區院校與應用技術大學的合作平臺,共同培養支撐產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據北京曹妃甸國際職教城投資公司總經理姚義純介紹,職教城建成后,通過產城配套,發展商務居住、創新創業、總部經濟、旅游觀光等服務類產業鏈,終目標是形成約20萬人口的中國第一海港職教城,努力為曹妃甸現代工業區提供源源不斷的高技術人力資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與科技支撐。
“國字頭”的“光環”,并不是“拍腦門”想出來的。生態城相關負責人提出,曹妃甸高等教育發展戰略將由專家咨詢委員會把關。《方案》提出,將聘請關注和研究曹妃甸發展的知名專家和專業人才,由1至2名中科院院士牽頭,重點結合曹妃甸產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規劃,開展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研究、指導、咨詢、評估等工作。
“依托曹妃甸港口資源和產業集群等優勢,借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勢,對打造首都高校疏解集中承載區,我們充滿信心!”唐山灣生態城相關負責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