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推行一卡通,要求入學新生統一使用電信的卡,但使用這種卡必須配電信的制式手機,之前家長給買的手機就作廢了,這豈不是浪費嗎?”“我們宿舍6人都用了學校的這款手機,可充電器質量太差,有3部不到3天就壞了!”新學期伊始,本報陸續接到石家莊學生的熱線,反映學校推行一卡通帶來的不便。筆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校園卡曾經是高校的一道風景,學生可憑卡吃飯、憑卡到圖書館借書等,帶來了諸多方便。然而眼下一些高校推行“校園手機一卡通”,將校園卡與手機卡集成于同一張卡,將電話功能加入其中,以手機替代校園卡,很多學生不得不換號換手機。不少學生認為,將手機和卡捆綁在一起的服務有強制消費之嫌。
學生反映:一卡通其實有些不通
“辦校園卡是為了方便管理,可為什么要和手機綁定呢?我以前的手機號碼,同學、朋友、親戚們都知道,換了號還得挨個通知,實在太不方便了。”9月1日下午,河北傳媒學院大一新生小劉打來電話告訴筆者,由于學校推出一卡通,要求必須使用電信專用手機,自己來校前在家花錢新買的手機就白買了。
筆者接連采訪了傳媒學院大一新生,很多同學道出了該業務的諸多不便:
質量差:有同學反映,所在宿舍一共有六名新生,開學不到三天,該手機所配充電器已壞了三個,“根本充不進去電,我都不敢頻繁使用這個手機,怕把電耗完了。”該同學憂心忡忡地說:“這個手機雖然免費贈送,但壞了就得更換,那就得掏錢買了!”
莫名扣話費:市內通話7分鐘花掉20多塊錢;“就跟住在市里的朋友打了7分鐘電話,一查詢話費,從之前的50元降到20多元了。”雖然學校統一配備的天信手機在校園范圍內接聽免費,但是在市內通話、異地通話等費用扣除中,出現話費收取不合理現象。
部門回應:沒有強制推行,便于學校管理
對此,筆者咨詢了河北傳媒學院徐副院長。“學校向學生推廣使用一卡通是為了便于管理,這種卡可以充當飯卡、借書卡、考勤卡等,甚至包括學生進出學校的信息,都可以通過一卡通掌握,一卡多用能夠給學生提供方便。”徐副院長說。
“我們從來沒有強制學生辦理校園卡和手機的綁定業務,學生如果不愿意可以只花費10塊錢辦理一張IC卡,照樣可以使用自己配備的手機和號碼。可能是我們在這方面的校務公開和宣傳做的不夠,所以才讓學生誤以為我們是強制消費。”徐院長同時表示,“我們和電信的合作屬于非盈利行為,都是為了學生方便。有不完善的地方,我們日后會改進。”
河北省教育廳政策法規處一位負責人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學生和家長向我們反映過這種狀況,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如果以高消費和強制性手段強迫學生使用,就不合理了。而且,這件事牽涉到學校和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合作,校方與營業廳的合作是否屬于商業性的盈利行為對事件的性質會有較大影響。”
9月7日,筆者就此咨詢電信公司,該公司負責校園業務的工作人員以“不清楚”三個字回避采訪。
專家觀點:有悖自愿原則,涉嫌強制消費
“記錄考勤、保障學生安全是學校的職責,不應為了校方管理方便,就剝奪學生自主選擇通信服務商和通信設備的權利。”河北冀華律師事務所律師蘇躍龍認為,一卡通業務辦理體現的是通信運營商與該項業務客戶之間的合同關系,學生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有權利決定自己選擇何種消費方式。
“學校不能利用自身優勢強迫學生使用一卡通業務,通信運營商不得強迫合同相對人即手機用戶使用該項業務,否則,即涉嫌違背了‘平等、自愿、等價、有償’的原則。而且,電信運營商的做法有不正當競爭的嫌疑,在行銷手段上值得商榷。”
按照2006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規范高校教育收費管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規定,高等學校向學生收取服務性收費必須堅持學生自愿和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原則,嚴禁強制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