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波
畢業5年,有的人走錯方向,有的人繞了彎路,有的人跌倒了再也沒能爬起來,有的人拼命站起來繼續前行;有的人坐著飛機,有的人開著小汽車,有的人騎著自行車;有的人一路快跑,有的人步履蹣跚……我們都在路上。只要前進在路上,我們一定能看到美麗的風景!路,就在腳下,好走,走好。
提前職業化很重要
我在大三下學期,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去一位師兄所在的公司兼職。這個公司不大而且成立不久,我在里面幾乎什么活兒都干,再加上是科班出身,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在這個公司里不可替代。于是,我開始浮躁起來,做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樣關注細節和追求完美。
這一切都被老板看在眼里。有一天,他把我叫進辦公室,拿出一份關于公司的經銷商銷售能力等級的量化分析讓我看。里面各種各樣的表格與數據,看得我眼花繚亂,連連搖頭。這時候,老板開口了,他講述了這個分析的意義在哪兒,該怎么看……后,他對我說了這樣一段話:“在每個行業里都會擁有很多出色的人才,他們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比別人更努力、更智慧、更成熟。但重要的是,他們比一般人更加職業化!這就是為什么我現在能當老板的原因。一個人僅僅專業化是不夠的,只有職業化的人才能飛在別人的頭頂,讓人難以超越!”這席話猶如當頭棒喝,讓我對工作有了重新的認識,在職業規劃的問題上徹底開了竅。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堅持3年
兼職一年后,我即將畢業,需要進行抉擇了。是把這里作為一個轉折點,離開去尋找新的起點,還是留下來,在這個起點上取得更大的成績?剛好那個時候,我認識了貴陽一位電臺主持人,聊起了這件事。他說了一句話讓我突然明白了:“你們的書是做得不錯,不過名氣還不夠,因此對別人的吸引力也就不夠!”
我想了想,的確如此。對我來說,在這里的發展雖然還有一定的空間,但就像金字塔,越到上面好的職位越少,競爭也越激烈,可能真正給我的東西也會越來越有限。想通之后,我辭了職,走進了一家大型企業。這是一次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改變,我更規范、更完整的職業化修煉就從這里開始了。
2005年8月15日,我正式到新的單位上班,這是我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現在回想,我明白了一個人的第一份工作至少要堅持3年的道理。因為,至少3年才足夠讓一個人完成一次基本的職業化過程,積累起一定的職場人脈,這樣換第二份工作才有意義。然而,我那時也是茫然地一步步走著,在我生命中的幾個貴人的幫助下,幸運地走到了現在。可以說,第一份工作就像一個人的初戀,讓人成長多、收獲多,也許有點青澀,但多年以后回想起來,會覺得刻骨銘心。
可以被定位但不要被定型
小時候,每當父母向別人介紹我時,總喜歡說上這么一句:“這個孩子比較內向,不喜歡說話。”在他們眼中,好像我就是一個內向的孩子!然而,他們并不知道,我雖然在家里不喜歡說話,在學校里卻非常活躍。我那時就想:你們可以把我定位為一個內向的人,但是我不希望被定型為一個孤僻的人!
上班后,每次向別人遞送名片,對方的第一反應就是:“哦,文人,才子啊!”我一直不喜歡被冠以“文人”、“才子”這樣的稱呼,不是覺得“文人”和“才子”不好,而是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就這么簡單。后來,有一次,我和一位美籍華人朋友在網上聊天,她說我以后可以去做一個motivational speaker(人生動力演講師)。聽了她的話,恍若醍醐灌頂,我找到了一個新的人生定位,我可以做職業培訓與人生咨詢之類的事情!人生永遠充滿著太多的可能性。我不能被定型為一個只會用手寫東西的人,我還要做一個能用口表達的人!
要勤奮到感動別人甚至感動自己
這幾年,很多認識我的人都說我是個大忙人,好像一直沒閑過。“白天圖生存,晚上謀發展”是我的生活信條,“年輕人累不死,但會閑死”是我的口頭玩笑。這不是瘋狂,我的確總有一種危機感,覺得生活在一步步推著我往前走。
很多人看完我的《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都感覺我特別強調一點,就是人在年輕時一定要拼搏。正如我在前言里所說:30歲前太閑,30歲后會被嫌。我覺得,人在不同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主題。30歲之前,真的不是享受的時候。
我崇拜的兩位明星——中國“打工皇帝”唐駿和“演藝天王”劉德華,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都特別用功、特別勤奮。唐駿曾經放言:“在微軟,我敢拍著胸脯說,沒人比我更勤奮,要勤奮到感動別人甚至感動自己。”劉德華也曾經說:“我知道我年紀大了,有點過時了,但我認為自己還有存在的價值,所以我不會輕言放棄,而是繼續走自己的路,使自己老有所為。”一個有想法、有能力再加上努力的人,老天是沒理由不讓他成功的!
人生越早改變就越容易改變
人的生命說長很長,說短也很短。前20年未成熟,基本是依靠父母,命運的選擇權基本掌握在父母手里。后20年已衰老,基本是依靠子女或社會,命運的選擇手杖開始交付給子女或社會。35歲—50歲,人生處于中年時期,可謂“刀槍不入”,價值觀與世界觀基本已經定型。30歲—35歲是人生角色變化大的5年,基本沒有時間與空間讓你進行人生的思維鍛煉與能力提升。可以說,只有30歲之前的幾年,也就是大約畢業5年的這段時間是自己能掌握命運選擇權,而且有屬于自己的時間與空間的。這幾年培養起來的心智成長度和心靈成熟度,將會影響到你未來的20年、30年的命運。
那么,是不是人過了30歲,如果還沒有成功,人生就沒希望了?當然不是,人生永遠沒有定局。不過,人生越早改變,就越容易改變!相比30歲—35年這5年,25歲—30歲這5年更為重要。
林少波,2005年本科畢業。現任北京唐人易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北京博匯天誠教育咨詢有限公司高級培訓師,同時任多家公司執行總監與顧問。
【專家分析】
苦練內功的佳時期
那些成功人士無不是在畢業頭5年里作了正確的規劃,培養了正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從而比別人更好、更快地走向成功
■陳建輝
近幾年,各種媒體爭相報道大學生就業難,但是大學生就業究竟有多難?我們來看一組數據:2005年—201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是338萬、410萬、520萬、590萬、611萬、631萬,短短幾年間幾乎翻了一番。如果算上往年未就業的大學生,2010年要就業的大學生將超過700萬人。
而近幾年,我國能提供的就業崗位每年基本維持在1000萬左右。這1000萬的就業崗位不可能全部由大學生來占居,農村富余勞動力、中專畢業生以及城鎮其他新增勞動力(比如重返工作崗位的家庭主婦、退休后繼續就業者、轉業復員軍人等)也需要這些崗位實現就業。并且新增崗位更多的是技術含量極低的操作崗位,多數是廣大中小企業,如低端服務行業、手工業、制造業等企業創造的,主要面向普通勞動者,而不是人力資本含量較高的高校畢業生。因此,很多大學生為了工作,不得不放下身段,委曲求全,選擇一些并不理想的工作崗位,甚至和農民工搶飯碗。但是,從底端崗位做起并不怕,我們有足夠的青春讓我們去打拼,有足夠的機會讓我們去探索。如果說大學之前你被限制自由的話,大學階段你就是有限自由,畢業后你就有充分自由,你的青春你作主。
作家柳青說過,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根據我個人的經歷以及多年來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案例的研究發現,畢業頭5年將對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甚至整個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那些成功人士無不是在畢業頭5年里作了正確的規劃,培養了正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從而比別人更好、更快地走向成功。這5年里有三點要注意:
要主動接受磨煉,提升職業化能力。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要成功就得付出。記得我大學時的老師陳躬瑞教授畢業前夕對我們說的話:30歲前的“磨難”,可以避免40歲后的“災難”。這句話我一直銘記于心并影響著我的人生態度。其實,畢業后5年多經歷一些“磨難”,一樣可以讓你在畢業后10年、20年,甚至一輩子少遭遇一些“災難”。正如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唐駿說的一段話:“我覺得兩種人不要跟別人爭利益和價值回報。第一種人就是剛剛進入企業的人,頭5年千萬不要說你能不能多給我一點工資,重要的是能在企業當中學到什么,對發展是不是有利……”很多用人單位不愿意招應屆畢業生,因為應屆畢業生雖然有知識,但是沒有職業化水平,而畢業頭5年正是提升職業化能力的關鍵5年。這5年中,你要樹立職業化理念、培養職業化精神、定位職業化心態、提高職業化素養、塑造職業化形象、掌握職業化技能。
不要當“閃跳一族”,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很多大學生剛走進社會,不能迅速調整心態,完成從學生向職員的轉變,經不得苦,受不了累,耐不得寂寞,擋不住誘惑,眼高手低,使理想很難照進現實。更有甚者,工作稍有不順,就用腳思考,一走了之。很多人跳槽已成了習慣,造就所謂的“閃跳一族”。聰明的企業家希望你有工作經驗,但不希望你有太多的跳槽經驗。因為豐富的跳槽經歷只能反映你短視、浮躁,沒有足夠的忠誠度,這樣的人求職更容易被拒。
著名數學家、教育學家吳大任先生的兒子吳介之在回憶文章《父親——師長——教育家》中提到,父親告誡他,沒有興趣當然干不好工作,但不能過分強調個人興趣,興趣是可以變的。父親講到,他自己對教育行政沒有興趣,因為需要而不得不干,后來干久了,想到這工作重要,也就有了興趣。如果我們也能像吳大任先生一樣,抱著干一行、愛一行的勁頭,或許我們也會喜歡自己的工作,變“要我做”為“我要做”,美麗的事業畫卷將因此而展開。
要聆聽心靈的召喚,早日找到你的職業錨。在很多場合,我們經常聽到抱怨:對單位、對崗位、對所學專業、從事行業的抱怨。有些人從入職的那一天抱怨到退休,郁郁寡歡甚至憤世嫉俗,既害了自己,也影響別人。一位大學問家曾講述過自己的一位同學——某大學研究歷史學的教授,年紀輕輕就去世了。讀這位教授的作品感覺很難受,因為他內心不喜歡,不愿意從事這一學科,作品也就不可能用心去寫。世上有多少人像這位教授一樣在違心地做著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卻從來不愿意聆聽內心的召喚,嘗試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因為很多人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消極應付當前工作,業余時間隨大溜,不愿意辛苦充電學習,思謀改變現狀。
曾經被譽為“打工女皇”的吳士宏,很多人應該還有印象。她的經歷近乎傳奇:她曾是北京宣武區一家小醫院的護士,通過自學英語進入IBM,從保潔員晉升到地區總經理,之后兩次跳槽,歷任微軟大中華區CEO和TCL的掌舵人。“至今從未后悔,更加興致勃勃”是吳士宏加入TCL一年后的自我表達,正是這種永遠能夠聆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并勇于遵從這種啟示去奮斗的人,才能選擇正確的職業錨。錨定你的職業理想,是職業生涯的偉大開始,西方諺語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畢業頭5年找到自己的職業錨,定位自己的職業生涯,帶著激情與夢想開創屬于自己的未來。
(作者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博士)
【畢業十年】
生活不是編好的程序
■李塵
李塵,1998年畢業于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先后在家鄉吉林一所學校擔任英語教師、北京某大報下屬單位的文字編輯、新華印刷二廠制版部設計主管、叁陌設計工作室制作員和主創設計。
2001年,創辦北京漢風唐韻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任總經理。
畢業就業是一個經常性話題,但常說常新,因為一批批莘莘學子走向社會,就業壓力有增無減。我一直十分關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非為憂國憂民,非為顧念蒼生,只為同樣有過迷茫無助的心路歷程,當年徘徊于人潮擁擠的人才市場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10年前我畢業于一所普通大學,即使在當時,我和我的同學們也已經充分感受到了就業的壓力。家里有渠道和資本的同學只是少數幾個,大部人終都涌入了求職大軍。畢業后為追求理想,我放棄了家鄉一份英語教師的工作,背著借錢買來的電腦,像萬千胸懷壯志的年輕人一樣來到了北京這個繁華的都市。這時我才發現,招聘會上人山人海,動輒要求重點院校畢業、北京市戶口,自己簡直無所適從。
幾經周折,憑著一點文筆,我總算在一家報社找了份編輯工作,與我的食品化工專業全無關系,整日校字審稿,但這份工作我踏踏實實做了下來,得益于大四時在一家廣告公司接觸了幾個月的平面設計。在合適的時機,我跳到了一家設計公司,邊干邊學,開始給設計師做制作,經過一段時間,做到了主創設計師的職位。后來,隨著時機的成熟,我創辦了自己的設計公司。
回首自己10年的成長經歷,感慨頗多。曾幾何時,幻想著專業對口,幻想著成為一名工程師。但生活不是編好的程序,每一次選擇都可能左右你的一生。我從一個理工科畢業生成長為一名資深設計師,走過的道路對有著同樣背景的普通院校大學畢業生們或者有些幫助。
我要感謝我的大學,盡管那只是一所普通的高校。我覺得,你可以畢業于一所普通的大學,但你盡量不要做一名平庸的畢業生。既然社會競爭如此激烈,那么,武裝自己是必須的選擇。求職的道路上,真才實學更顯重要。我在大學期間,外語和計算機能力證書都拿到了,這對我以后的求職以至實際工作的幫助非常大。我們考證時要明白一點:不是為了考證而考證,學習過程本身更重要。
大學4年可以分為4步走:大一多去熟悉大學的生活氛圍,初步磨煉協調人際關系。大二是段比較舒服的時光,盡情去享受自由與學習生活的和諧。大三在學業上應該加緊,應該拿到的證書盡量拿到,同時關注大四學長們的就業狀況,做到心里有數。大四的學業已經不那么繁忙,只要有機會就要出去接觸社會,這是職業生涯的預演,如果有挫折,這個時候面對要更容易些。當年我四處碰壁,回到宿舍睡一覺后也就沒什么感覺了。
第一份工作不要期望太高,只要是能確實得到成長的機會或進入一個你喜歡的行業,收入作次要考慮。同時,學會換位思考。市場競爭激烈,企業想發展,必然在職位的設計上要求員工能獨擋一面,況且也確實有不少公司辛苦培養員工,稍有能力便另謀高就的狀況發生。因此,初入職場要盡快進入角色,付出比一般人多的努力,或者暫時避開對熟練性或技術性要求過高的職位。
對自己在行動上要嚴格,在心態上要寬容。允許自己暫時的貧窮,暫時的被忽略,暫時的不被尊重,不去做無謂的抱怨與攀比,可以和很多人合吃一鍋飯,可以在晾不干衣服的地下室暫住。要清楚這個階段是你奮斗的起點,感到辛苦時往往是走在上行的路上。
痛苦要換來成長,辛苦要得到收獲。在不拔高不冒進的前提下,給自己制訂一個3年計劃或5年計劃,這樣你就能見證自己的成長。如果到了一定時間離預期還很遠,就要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努力的方向或者努力的程度有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一個必然成功的信念。現在你是一顆種子,如果只是一棵草的種子,那你將來只能長成一棵草,別人踐踏而過卻無視你的痛苦。如果是一棵樹的種子,今天別人在你上面走過可能不會留意你的存在,但終有一天你會拔地而起,那時人人都將看見。
【畢業五年】
發現自己就是幸福
■葉麗莎
葉麗莎,2005年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2005年—2008年任教于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廣播電視系,第一個在南廣學院開設《視覺心理學》課程,連續三年主講多門影視類專業課程。同時攻讀MFA(藝術碩士)。
2009年,在中國大的嬰幼兒早期教育機構意外獲得新工作。
今天,我是一個幸福的孩子。有一雙26年如一日疼愛我的父母,有一個甜美小家,有若干可以聚在一起無話不談的閨密,還有一大堆可以用來哭、用來笑、用來哭笑不得的第一次,并且在這許多的第一次之后,越來越明白幸福對我來說就是聽見了自己內心的聲音,發現了那個真正的自己。
10年前我并不像現在這樣明白。高考那一年,我把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在了補習數學上,終也托數學考上了3位數的福而被遠在北京的一所很不錯的大學錄取了。可是我并不覺得幸福,反而身心俱疲。
曠日持久地壓抑著真實的愿望去做根本不樂意做的事,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將是刻骨銘心的。所以“你的科學領域應該完美的契合你個性的深處,在你的沮喪期不可避免地到來時,這樣的契合能為你提供本真的愉悅。”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在被問到為什么能堅持30年做那些艱難而枯燥的科學實驗時如是說。
我一度也想我是否應該努力成為一個名記者才算專業對口,但其實我從幼兒園時代就早已有了一個小小的愿望,那就是當老師。在大學4年中這個理想的范圍被逐漸圈定為:要當很小的小孩的老師。因為我發現我對童年的秘密無比的著迷,我真的很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可能幫助到某個孩子成為他自己。
感謝母校給了我實現教書匠之夢的第一次機會。那是5年前,我來到那個遠離繁華市區的新校區,環境很苦,一切的工作都是從零起步。我把我真正可稱之為“青春”的3年留在了那里,盡管我需要拼命地準備,吃力地向一群幾乎與我同齡的學生證明他們用來聽我講話的時間并不會白費。我做到了,并且我的學生回贈給我更多,他們在這3年里不斷地使我加深對“老師”這個名詞的理解。
另一個小小的愿望也在不經意間變成了現實。我從14歲就開始堅信我會是一個好太太,但過了24歲我還沒有遇到一個“靠譜”的男朋友。感謝人人網,讓我找到了13年前相識于三好學生夏令營中的小伙伴,正好在對的時間、對的地方,大家久別重逢,相見甚歡,仿佛從來也沒有分開過。后來,以結婚為契機,我大膽跨界應聘獲得了現在的這份新工作,離我初的夢想似乎又近了一步。
這就是我畢業5年所做過的一些主要的人生選擇。我想眾多女生都差不多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將自己的生活軌跡調整到另一個方向上的:跳槽、改行、出國深造、考公務員,開始接受相親或發誓再也不去相親、正在籌備婚禮或打定主意一個人“完剩”下去……重要的是永遠朝著你內心深處真正向往的方向,去發現自己身體里那個初美的小女孩,并且看著她的眼睛對她說:“你很好,你是幸福的。”
【精彩書摘】
30歲前太閑,30歲后被嫌
■林少波
如果說觀山閱水、天人合一是中年人生的追求,那么改天換地、氣吞山河則是青春歲月的主題。同樣是大學畢業,5年后距離就會拉開,這跟5年中的成長不無關系。畢業這5年,大部分人會經歷人生兩個重要的轉折:從畢業到就業,從校園到社會;從單身到結婚,從個人到家庭。人生面對轉折時就會困惑,如何解答這些困惑,全靠自己。這幾年培養起來的心智成長度和心靈成熟度,將影響到未來20年、30年的命運。
自己能掌握命運的選擇權
我經常在城市街道邊看到這樣的“風景”:一個長髯老人面前鋪著一張自制的招牌,寫著“起名、預測愛情、婚姻、事業”。
有一次,我從這樣一道“風景”旁邊走過,發現有兩位年輕人圍坐著,一臉虔誠。算命先生讓其中一位伸出手,然后指著手紋說哪條是事業線、哪條是愛情線、哪條是生命線。接著,講了一些誰是什么性格、在公司表現如何等模棱兩可的話,結尾是一大堆好聽的祝福語。兩位年輕人付完錢,興高采烈地離開了。
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人一輩子,只有30歲之前的幾年,即畢業之后大約5年的這段時間,自己能掌握命運的選擇權。在能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候,如果還不把握,那你還要等到什么時候呢?
被“剝削”是一種幸福
2008年,我在廣州那邊有一個合作伙伴,因為公司新成立,所以招了一個小女孩專門負責。接觸的時間久了,女孩對我熟悉起來,時不時跟我抱怨她現在的工作有多么累:公司剛剛成立,很多事情都特別復雜,制度也很不規范。她是既要當老板的“保姆”,又要當公司的“總管”。一周上班7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雖然包吃包住,但工資才2000多元……她覺得自己被完完全全地“剝削”著。因此,她心中有點不甘心,又很苦悶。
我就跟她講了我當年剛出來上班時相似的“遭遇”:那家公司也是成立不久,一個人往往要分擔好多活兒。只要是我能做的,老板總會毫不客氣地“扔”過來。當然,老板是不管住宿的,甚至午飯也沒有補助,每天下班回到家里都已經晚上八九點了。而我第一個月工資卻只有800元!不過我沒有抱怨,而是繼續堅持著。于是,第二個月工資漲到了1200元,第三個月工資漲到了1500元……我至今仍然感激進入職場的第一次被“利用”,因為我體驗到了自己的“使用價值”。感激這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因為它是我職業旅程的開始……
那女孩一直安靜地聽我講述著自己的故事,后來,她跟說我,她心態逐漸轉變過來了,覺得自己的確沒必要憂心,而應該為自己被“剝削”而感到幸福。
財富要滾雪球,人生也如此
2009年1月,在火車上,我讀了《巴菲特傳》,里面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39年冬天,9歲的巴菲特和妹妹在院子里玩雪。巴菲特用手接著雪花。一開始是一次一片,接著,他把少量的雪堆積到一塊兒,揉成一個雪球。雪球變大之后,巴菲特把它放到地上,推著雪球慢慢滾動。從那里開始,巴菲特一直朝前行進,把眼光投向白雪皚皚的整個世界……
看完這個故事后,我很受啟發,第二天趕緊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我寫了一則短信向大家恭賀新年:“人生就像滾雪球,后面的成功來自前面的積累,個人的榮耀依靠大家的支持。愿您在新的一年里,像巴菲特一樣富足,像奧巴馬一樣勝出!林少波恭祝您新年快樂!”
第二件事,我對“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這句話進行了思考,問了自己兩個問題:“畢業幾年了,你現在是抓著幾片雪花,還是已經滾起了雪球?”“新的一年里,你如何讓人生雪球滾得更遠,滾得更大?”
畢業后的5年是人生的積累期,你人生的“天空”可能會飄來幾片成就的“雪花”,讓你欣喜不已。但是,你滿足了嗎?這幾片“雪花”會很快融化在你手掌心,繼而變成水汽重新飄回空中。你要等待更多的“雪花”,堆成一個小“雪團”,可是,小“雪團”也會在陽光的照射下漸漸地消融。只有把這個小“雪團”放在高高的雪坡上,用力推著它不斷往前走,在快速的滾動中才會漸漸變成大“雪球”!
(摘自《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