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11月27日消息,今年4月,遼寧省啟動了“千企萬崗就業見習計劃”。然而,政府精心挑選的8000個見習崗位,如今卻遭遇空置率逾七成的尷尬。
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遼寧省積極采取措施,為2008、2009屆未就業的遼寧籍大學畢業生,啟動了“千企萬崗就業見習計劃”,為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尋找就業途徑,用心良苦,值得肯定。政府的好心,為什么大學生不領情呢?
據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提供的8000個見習崗位,報名并通過資格審查的只有2668人,僅占見習崗位總數的30%左右,空置率逾七成。究其原因,一方面,畢業生對崗位期望值過高,觀望情緒濃厚;另一方面,未就業大學生技能缺乏,無法滿足崗位需求,就業供需市場存在結構性矛盾。
一向有“天之驕子”美譽的大學生,隨著大學擴招導致的畢業生激增,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以前出校門就端上鐵飯碗的美差不再,代之而生的是找工作比考大學還難!近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表示,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30余萬人,加上往屆未實現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為大學畢業生的安置問題,千方百計地予以解決,遼寧省的“千企萬崗就業見習計劃”即是一例。針對計劃遇挫,我認為大學畢業生放不下架子是原因之一。有些大學生死守“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態,殊不知,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心高意大地一味觀望,只會坐失良機。也許過渡性的崗位不如考研或考取公務員有誘惑力,但先站穩腳跟再圖進取也不失為兩全其美之策。
毋庸諱言,目前我們教育部門的育人機制尚存在欠缺。新任教育部長袁貴仁指出,各地教育部門要積極調整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和專業結構,對就業狀況不佳的專業,要切實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調整。高校要積極探索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創業教育,并把創業教育作為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內容。著名學者于丹教授認為,教育和商品的生產一樣,也要“以銷定產”。官員和學者的觀點異曲同工,都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就業供需市場存在結構性矛盾。
8000見習崗位7成遭大學生冷落,引人深思。從大學生方面來說,應該培養他們良好的就業意識,要干一行,愛一行,無以善小而不為;另一方面,如何化解就業供需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是擺在我們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面前亟需解決的迫切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