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家長都有一怕———怕孩子“早戀”。正是由于怕,所以十分敏感,時刻提防著孩子和異性同學的交往:偷翻孩子書包;偷看孩子日記;偷聽孩子電話;發現一點可疑跡象就憂心忡忡甚至大驚失色,找同學求證,找老師核實,然后就是實施一系列教育、管理和限制的措施。總之,家長為這件事真是勞心傷神,傷透了腦筋。本報家長學院特別策劃———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性教育正在進行中,歡迎對此感興趣的家長登錄“成都部落客”(http://blog.cdqss.com)發言并討論。
青春期孩子正處在性萌動階段,孩子是不是早戀?家長該怎樣對青春期孩子進行性教育?記者就此與北京海淀區優秀教師、以專著《別和青春期孩子較勁》聞名的關承華老師進行了交流。
孩子即使“早戀”也不會承認
父母該做的:該熱時熱該冷時冷
關老師說,沒有幾個孩子能夠向家長或老師承認“錯誤”并“痛改前非”的,有些只不過是由“地上”轉入了“地下”,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有錯。家長們也千萬別逼著孩子承認。“我跟孩子們探討過這個問題,他們的意見和看法大致有以下這些:我們怎么了,老師和家長總是神經兮兮地盯著我們。我們不過是合得來,接觸多點兒。不是我們復雜,是大人們太復雜了。”“孩子們說了許多后,我讓他們對爸爸媽媽和老師說上一句話,他們的大意基本都是:請相信我們;給我們一點理解和寬容。”關老師說,“如今的孩子已經打破了許多思想桎梏,父母們必須重新認識。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是非標準和價值觀。”
“早戀”與個人品質無關
關老師認為,青春期階段孩子對異性的想往、追求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現象,是社會環境影響,多重信息刺激和生理發育的必然結果。雖然表現強度因人而異,但心中的漣漪每一個孩子或遲或早都會產生,與孩子的品質、學習無關。
關老師講了一個她的經歷:一個看起來十分單純幼稚的小男孩突然告訴她:近學習心不在焉的原因是喜歡上了班里的一個女孩。這引起了她的思考:表面看起來單純、幼稚、內向甚至木訥的孩子,在心靈深處也會留有一個小小的“愛”的角落,他錯了嗎?沒有。不過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他們對“愛”與“喜歡”、“崇拜”、“欣賞”乃至“合得來”的界限不十分清晰;對人的評價標準有片面性,但是又不可否認他們兩情相悅之間的那種純潔性;不帶功利色彩;不牽扯經濟利益。所以關老師的主張是,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家長首先應該持寬容與信任的態度,給孩子自我思考、自我認識的時間與空間,以看似不經意的態度給予藝術性地點撥或指導。
父母要冷靜地對待“早戀”
關老師告訴記者這樣一個故事:當一位16歲的女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終于告訴媽媽自己喜歡班里一位男同學時,媽媽親切地摟住女兒:“你長大了,媽媽為你高興。真巧,媽媽也是在像你這么大時喜歡上同班一個男生的。當時媽媽十分理智地戰勝了自我,讀大學時選擇了你的爸爸,你不覺得爸爸媽媽現在很幸福嗎?”女兒既詫異又欣喜地對媽媽說:“我的好多同學都會為這種事挨家長罵的,媽媽你真好。”
這位母親真是一位高明的母親。她用委婉的方式解開了孩子的心結,很值得借鑒。關老師的建議是,家長們一要認真關注、細心觀察孩子在青春期階段的細微變化,不可掉以輕心;二要調整好心態,不要疑神疑鬼;三要在信任理解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引導,切忌簡單粗暴和高壓強制,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詆毀他或她正在交往中的異性伙伴。
在處理眾多所謂的“早戀”事件中,關老師的經驗是:“既要熱又要冷,該熱時熱,該冷時冷”。面對孩子青春期生理上的變化和心理上的困惑,家長要表現出“熱”———理解、關心、呵護,讓孩子在成長的煩惱中感受到親情的溫暖;面對孩子青春期階段與異性同學的交往,家長表面上要顯現出“冷”———冷處理。當聽到老師反映“孩子給男(女)生寫小條了”,“與某個異性同學來往過密了”,或者從抽屜里、日記中發現孩子有小秘密了,家長不用吃驚,也不必詫異,冷靜地面對孩子的長大。事實證明,中學時期男女同學之間的好感、接近,大部分都是“短命”的,一直“戀”到成功的畢竟是極個別現象,而且這種執著也未必就是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