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現象,從小學到大學都有。從導致厭學的源頭來看,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大類,外界有趣的事情,轉移了學習興趣。
一是對異性同學的興趣。情竇初開,對異性交往的憧憬,會耗散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有同性戀傾向,其社會壓力更大,也會導致神思恍惚。二是對網絡游戲的興趣。網絡游戲會給小孩的情感、興趣、自尊以及時的滿足,許多小孩就把大量時間體力花費在網絡游戲上。三是沉迷于不良嗜好。過多涉足ktv、網吧,沾染上賭博、毒品、打斗,卷入街頭小團伙,給小孩以虛假的成熟感、成人感、成就感。
第二類,學校的不良因素,導致學習興趣下降。
一是純粹學習興趣、能力不足帶來壓力。比如因為興趣帶來的偏科,就會讓不喜歡的科目成績下滑。學校、班級的成績排隊,會打擊成績排名滯后的同學,直接導致他們厭學甚至退學。二是與同學關系緊張。如果班上或學校風氣不好,有欺凌現象,而小孩的塊頭小、膽氣弱,難以獨立應付,就會干擾情志、影響學習。三是與老師關系不和諧。對不喜歡的老師,學生就將不喜歡的情緒泛化到所負責的課程上,上課時心不在焉,考試自然答非所問。
第三類,家庭的不良因素,導致學習興趣下降。
最常見的親子關系有問題,對待子女寬嚴不當,身教和言教相矛盾,父母和子女之間不能溝通,父母不能理解小孩的身心狀態,父母的要求也不能內化為子女的愿望。夫妻之間或家庭成員之間出現重大矛盾,比如鬧離婚等等,分散了小孩的注意力,導致其不能安心學習。如果父母身患重病、下崗失業,或者父母有重大品行障礙。也會讓小孩魂不守舍。
學習的最主要目標,應該是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擁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而非瞄準名次的升降。家長及學校要客觀看待和評估小孩的智力、特質,鼓勵其揚長避短地開展學習,不宜攀比,不宜把小孩當做實現家長個人愿望或學校考核目標的工具,而應該把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放在首位。成都高新區有一所美視國際學校,是中小學一體,在國內高考上戰績平平。若干年前,和其小學一個班有點接觸。當時,遇到幾名成績在后面的小孩,她們個個看上去都神色自若歡聲笑語,全然沒有悲戚的面容。據說,這幾位同學后來的名次也始終沒有大的提升,但對學習保持了必須的熱情,因而順利完成了學業。緣于此,我曾經向沒有精力時間照管小孩的朋友推薦過這個學校。任何一個班級,前幾名春風得意的,這是理所應當的;如果后幾名同學情緒平和,才叫難能可貴,值得稱贊。這樣的學校,不容易產生學霸,也不容易產生厭學的孩子,吻合于孔夫子的中庸之道。
父母應該盡量為小孩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如果家長沒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愿望,也就消減了很多孩子厭學的可能性。如果父母有學習的習慣,小孩生活在一種品鑒知識的家庭氛圍中,就會一直受到好學精神的熏陶。這也許是避免小孩厭學的上上策。
在12-16歲以后,小孩心智發育已經比較充分,要用小孩能夠理解的方式,給他講解社會競爭的現實、講解未來要面臨的社會責任、挖掘他的需求,讓小孩有拼搏的動力、動機。美國紐約區的一所學校,學生多來自有問題的家庭,酗酒、打架、吸毒和賣淫是平常的事情;但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中,出了很多成功人士,被譽為一個辦學奇跡。記者問校長辦學訣竅,校長說:“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對學生說,不管你家中多么不如意,那是成人的事情,并不是你的責任。可是上課是你的責任,對于每天在學校的時間,我要求你付出最大的努力。我的工作,就是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及支持,助你成功達到這個目標。”
學校(老師)對小孩的教育責任、家長對小孩的養育責任,其實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絕對奉獻,不可能漫無邊際。小孩一旦領悟到這個界限,就是一種成熟,成熟是避免厭學的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