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金融風暴的蔓延和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目前,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總體有一定影響,其中中小企業數量較多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相對比較明顯。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統計表明, 2008年上半年 ,全國有 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和經濟關系狀況聯系為密切的就業問題也越發突出,而作為 “就業教育 ”的職業教育感受到這樣的壓力了嗎?
新危機下的新壓力
“目前明顯的就業壓力還沒有感到,但這并不意味著今后一兩年就沒有壓力,做好預判十分重要。 ”咸陽市教育局主管職業教育的副局長譚尊相對就業形勢持冷靜樂觀的態度。他告訴記者,咸陽職業教育在就業上多年來主要采取兩個辦法,一是和全國百強企業建立密切聯系,二是訂單培養,簡單說就是 “走進百強企業找訂單 ”。實力強的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強;訂單教育基本可以保證把招進來的學生提前安排就業。前段時間,咸陽一些職業學校的校長專門到南方訂單企業做了調研,不少企業無論從規模還是人員上仍然在擴充。陜西省機電工程學校的薛萬斌校長并不認為企業倒閉是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結果。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企業出現的困難正是國家經濟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金融危機對職業學校就業造成沖擊是必然的,但企業在裁員的同時 ,也是企業進行內部整合調整,這對職業學校就業既是壓力也是機遇。 ”
薛萬斌校長從企業升級換代及用人成本的角度分析了當前危機。他說,近幾年勞動密集型企業一直在從用工成本較高的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金融危機很可能加快這種轉移速度。 “在企業重新洗牌的時候,作為對就業市場敏感的職業教育,要把握趨勢,練好內功。 ”
薛校長說的 “內功 ”,就是學校要用質量發展的戰略,來應對時刻在發生變化的就業市場。作為國家級重點中專,陜西省機電工程學校在新形勢下制定了新的五年發展規劃,核心就是通過進一步提高質量來應對就業問題。 “好學生好就業 ,好專業好就業始終是硬道理。 ”所謂好學生,就是要有好的素質,這包括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學會做人做事的規范。始終重視素質教育正是陜西省機電工程學校保持高就業率的成功經驗之一。
新危機下的新思路
“雖然現在中職學生就業壓力不明顯,但是做好就業現狀的調研和今后幾年就業形勢的分析十分重要。若就業問題不能很好解決,職業教育的功能就會出大問題。 ”譚尊相副局長認為這一輪新的金融危機對經濟和就業的影響有滯后性。為此,不久前,咸陽市召開了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聯席會議,就如何應對新危機進行探討。并提出把發展學校的眼光聚焦在市場上,研究市場,把握市場規律,尤其面對世界金融風暴帶來的經濟危機,企業倒閉、裁員帶來的就業需求變化進行分析。
無論從咸陽還是全省角度看 ,職業學校近幾年來就業率都比較高,但這是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大量需要技能型人才的時候。 “面對新危機,要有新思路。現在金融風暴給就業發出預警,我們必須積極應對。首先要加強對市場信息的了解 ,過去我們很多的專業瞄準制造業,現在可能就要調整我們的專業。第二,要培養我們的學生具有更強的就業能力。就業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強,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必須有比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這是我們本身要做的。第三從教育部門來講,要把中等職業學校的就業,像高校畢業生一樣,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要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研究畢業生的規模和就業相關的情況,更好的規劃我們的發展規模,讓社會能夠接受。 ”譚尊相副局長說。
陜西省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很大比例是在省外發達地區,而這次金融危機首先對這些地區的企業產生了沖擊。 “這是一個警鐘, ”薛校長說, “職業教育現在應該認真的考慮為當地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問題了,不能總把就業眼光放在發達地區。從長遠看,為當地經濟服務,為三農服務,也更能提高當地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力度。 ”
職業教育的前景依然光明
綜觀職業教育多年的起伏,每次快速發展階段,都和當時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密不可分,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息息相關,近幾年尤其明顯。國家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政策、我省 “民生八大工程 ”職業教育項目的實施,都極大的促進了職業教育從規模到質量的擴大和提高,職業教育為社會培養有技能人才的效果不斷顯現。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特別是提出 ‘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并逐步實行免費, ’這是繼免費義務教育政策之后,促進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舉措,更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 ”譚尊相副局長肯定的認為職業教育的前景依然廣闊。他認為,學校的專業設置要多在 “中國制造 ”和 “中國服務 ”上做文章, “密切關注金融危機對經濟造成的影響,關注國家產業調整政策,合理調整學校專業設置,這些都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職業學校生源 80%左右來自農村,隨著免費政策的逐步實行,職業教育會迎來一個大的發展時機。 ”薛校長說,在生源、學校、市場的職教體系中,學校對生源這個入口是可以控制的,但對企業市場這個出口顯然無能為力, “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但從職業學校的角度看,今后在就業上再不能被動的趕市場了。 ”他認為應該從政策層面解決企業參與和投入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從而使職業教育辦出新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