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是產品質量的締造者,是“中國品牌”的傳承者,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時代實踐者。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以及中國經濟從高速度發展轉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工匠的培養,因此在近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明確提出“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鄉新增勞動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這不僅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從國家層面明確了職業教育對于工匠培養的重要性,點明了職業教育與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關系。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社會吸引力不斷增強,具備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諸多有利條件和良好工作基礎。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職業教育還存在著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建設有待加強、制度標準不夠健全、企業參與辦學的動力不足、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必須下大力氣改進完善。
2016年全國兩會上,當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時,就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熱議。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希望培育更多“中國工匠”,使得“工匠精神”的弘揚和“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培養一直成為社會的熱點與焦點。很顯然工匠精神的弘揚離不開一大批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示范作用,而一大批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持續涌現,又離不開職業教育的支撐。有道是,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是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徑,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不斷涌現又是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礎。弘揚工匠精神是提升中國制造的質量水平,助力中國制造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提及享譽全球的高質量典范,德國制造往往會位列其中,而德國制造的成功,又和德國成功的職業教育密不可分。德國前總統赫爾佐格曾說,“為保持經濟競爭力,德國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師。其在制造業的成就歸功于德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大量投入和全社會對技工的尊重。”德國企業家認為,好的產品需要優秀的技工來完成,再先進的科研成果,沒有技工的制作,也很難變成強有力的產品。一般來說,“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現代職業教育的“象征”和“符號”,這是一種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學生、以企業培訓為主、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培訓相結合、以實踐培訓為主的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德國聯邦政府數據顯示,每年有60%的德國青少年選擇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雙元制下,學校和企業會進行密切合作,學生僅用30%的時間在學校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其余的70%則在企業中學習實用技術。從單純的理論學習,到實踐技能的培養,以及整個工作思維、問題思維、職業思維的養成,便是“德國制造”和“工匠精神”的基石。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使得德國一躍成為世界工業的領頭羊,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對于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培養的重要性,更讓我們看到了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對于一個國家制造業的質量提升以及增強市場競爭力的巨大作用和顯著效果。在借鑒他國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的同時,我國同樣需要結合自身發展實際,用更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去培養更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為中國制造的質量提升和促進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
用高質量職業教育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需要從理念到制度,從觀念認識到體制機制等各方面全方位貫徹國務院提出的“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引領中國制造邁向中國“質”造。
來源:職教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