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各項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職業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人才支撐供給作用。“兩會”期間,職業教育如何發展成為代表委員討論的重點和焦點。

全國人大代表李斌:工人的傳統精神不能丟 職業教育應注重“立德樹人”
“大公無私、勇于吃苦、顧全大局都是工人階級的傳統精神,進入新時期,這些老的傳統精神不能丟。”全國人大代表李斌在說起職業教育話題時說,職業教育重要的是要抓住“立德樹人”,他說,相比掌握一項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能力的培養則更為重要。
“我就是從企業辦的技工學校畢業的,典型的職業教育,一個星期干活跟師傅學技術,一個星期在學校學知識。”李斌說起了自己學習時的情形,他說,現在的職業教育發展很快,不論是技能、知識還是投入上都有了很大力度的支持,也出臺了很多好的舉措,他說,在課程設置上,職業教育應該瞄準國家的中心任務、短板開設課程。
然而,在李斌看來,比技能知識學習更為重要的,是人的素質、能力的培養。“職業教育重要的是要抓住‘立德樹人’,這很重要,不是說學校里學的知識沒用,很多學生畢業并沒有從事自己所學的專業,但人的素質、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
技能等級上去了,目的是為了什么呢?李斌說,學生學習的目的一定要有對標,從大的方面說,要明確學習的目的是為國家的發展作貢獻。“大公無私、勇于吃苦、顧全大局都是工人階級的傳統精神,進入新時期,這些老的傳統精神不能丟。國家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這個價值取向不能丟。”

全國政協委員楊國強:產業扶貧,職業教育不能少
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提出:“只有通過產業扶貧和職業教育扶貧相結合,促進農村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
中共十九大報告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和具體方向。我認為,只有通過產業扶貧和職業教育扶貧相結合,促進農村貧困人口就業增收,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脫貧攻堅期內,職業教育培訓要重點做好。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職業教育,掌握一技之長,能就業,這一戶脫貧就有希望了。
我是農村泥瓦匠出身,深諳掌握一項技能的重要性。2012年起,碧桂園開始“送技能下鄉”,針對農村貧困勞動力,開展精準扶貧技能培訓,并推薦就業。到目前,已開班約500班次,超過2萬人受益。2014年,碧桂園投資4.5億元在廣東清遠創辦全國一所對貧困生全免費的大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2017年,首屆290名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9.66%,平均月薪超廣東省2016年本科生平均水平。
當前正值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關鍵時期,建議國家召開高規格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總結、表彰和推廣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的優秀經驗和典型案例,進一步部署和發動職業教育扶貧,推動和發揮職業教育在產業升級、振興實體經濟中的作用。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擺脫貧困是前提。早在2010年,碧桂園集團就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選定廣東英德樹山村作為“綠色產業扶貧”的第一個項目,進行“造血式”扶貧——發展苗木種植綠色產業和整村改造推進工程,如今農戶戶均增收約6萬元。
2017年,碧桂園新增7個定點幫扶項目。從廣東到廣西,從四川到海南,碧桂園結合自身優勢和當地特色,發揮“一村一品”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的積極作用,助推精準扶貧工作。截至目前,超過6萬人因幫扶實現脫貧致富。
全國政協委員錢學明:加強供給側改革,促進供需平衡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錢學明在大會發言中提到,加快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走上中高端,需要通過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培養一支高技能人才隊伍,打造發展新優勢,形成發展新動力。
錢學明說,雖然經過兩輪“職教攻堅”,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面臨著專業匹配不夠、職業技能不足、職業精神缺乏三大難題。錢學明建議,人社部門應該積極發揮作用,在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中,做好需求側管理,促進供需平衡。
“相關部門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制訂行業人才需求規劃,提出職業教育的招生方向、數量和技能要求,同時評估學生技能是否滿足社會需求,考核學校教學質量是否達標,提出改進和調整要求。”錢學明說。
此外,錢學明還建議建立職業教育“雙元”發展機制,促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另一方面,錢學明也指出,辦好職業教育,要明白“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接近人的要求不同,職業教育必須接近產業”的道理,不能片面要求每個縣都辦一所職業學校,也不能片面要求每個區域的職業教育占比達到一定比例。
全國政協委員許玲:嘗試招收四年制職教生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東省委會副主委、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副院長許玲也將關注點聚焦到職業教育發展上。
在許玲看來,我國職業教育的規模是優勢,但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需要提升層次。
她建議試點推廣四年制本科職業教育,“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機制和評估,讓水平辦得很好的、質量也得到社會公認的高職院校,嘗試性地招收四年制的職業教育的學生。”
許玲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一些新興專業,諸如人工智能類、大數據等,對這些專業的學習積累三年是略有不足的。
全國政協委員雷鳴強:落實減免稅政策,破解職校生“實習難”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雷鳴強擬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提交《關于出臺職業院校教師實踐和學生實習實訓稅收減免政策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法律政策,明確企事業單位接收職業院校教師實踐和學生實習實訓的稅收減免政策,化解大學畢業生的“實習難”問題。
雷鳴強在《提案》中稱,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為關鍵的環節,它淺層次既能有效解決大學生“實習難”問題,培養人才質量,更事關“中國制造”品質。
根據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關于企業支付學生實習報酬有關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印發《企業支付實習生報酬稅前扣除管理辦法》,均對職業院校師生實踐實習稅費減免做出規定。
不過,因缺乏法律約束力,包括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對行業企業無法構成吸引力,上述文件在全國各地均未能完全落實。
《提案》稱,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對校企合作做出戰略部署。
由此說明,中央也已意識到解決“實習難”的根本問題所在。
鑒于上述理由,雷鳴強在《提案》中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法律政策,進一步明確企事業單位接收職業院校教師實踐和學生實習實訓的稅收減免政策,讓企業把接收學生實習實訓作為國家義務,拿出10%左右的崗位面向職業院校師生開展實習,充分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育人的積極性,形成合作共贏的發展局面。

全國政協委員胡衛:推動職業教育更好服務“一帶一路”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胡衛就推動我國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呈交了提案。
胡衛首先分析了當前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一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增加了職業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難度。二是沿線國家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多樣性,增加了職業教育“走出去”開展合作與交流的難度。三是職業院校缺乏中外合作辦學的整體規劃,教師整體素質不能滿足國際化辦學的要求。
針對這些問題,胡衛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第一,因“國”制宜,探索職業教育“走出去”的辦學模式。把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征,開展不同形式的國際化辦學模式。如可以與先期已經“走出去”的企業協作,開展職業技術培訓;與當地院校合作,開展職業教育等。
第二,建立服務“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搭建信息化互聯互通平臺。整合職業教育及行業企業優質資源,推動國內職業院校“抱團”走出去。職業院校可以聯合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服務當地中資企業。
第三,健全完善與職業院校“走出去”相關的國家政策。如人社部門應建立“一帶一路”技能人才需求預測數據庫,服務人才培養、將高職院校納入“留學中國”的總體框架、緊貼“一帶一路”建設需求,有針對性地對職教教師開展培訓等。
全國政協委員蘇華:加快發展“高墻內”的現代職業教育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說,希望監獄能夠引進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把刑期變學期。
“要加快發展‘高墻內’的職業教育。”從事職業教育多年的蘇華告訴記者,服刑人員生活很單調,而外面信息化時代變化很快。蘇華認為,應該把虛擬現實技術引入監獄,把刑期變成學期,3到10年的刑期可以讓勞動改造和教育學習實踐相結合。
蘇華對“高墻內”的職業教育提出3點建議:引進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企業生產線應用到監獄里去;鼓勵企業到監獄開招聘會,特別是刑期快結束的時候。